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明于朱子说。已见其有此。故乃曰推原而兼该体用。阴补本文之未备。愚以为经传本文。义无不足。周全完备。而 朱子发
明疏释。曲畅旁达。纤悉精密。殆无馀憾耳。既无未备。何补之有。补当明言。何阴之有。此恐不然。且据愚所闻 (第 186H 页)
子之所未发而 朱子发
之也。
格物致知之学。盖自孟子之没而失其传焉。汉儒注释。既不省为何语。(郑注曰。知谓知善恶吉凶之所终 (第 583H 页)
性论命论未发及四端七情等说。皆凿凿中理。致知在敬一句语。又是明明德要领也。易艮卦止而止行而止之义。惟 朱子发
之。而公引太极图说及定性书以会通之。可谓先见其大者也。至若丙辰应 旨疏。虽未免私议论。而所论奎章阁文 (第 298H 页)
只好作凄风之絺绤。到头受人拳踢而已矣。然且遇着士类。辄有云云者。诚以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朱子发
明其义曰。邪说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 (第 261L 页)
 大学序。论性不论心。中庸序。论心不论性。
大学既说心。故序文首揭性字。以明此心之实体。中庸既说性。故序文首揭心字。以明此性之主宰。此见 朱子发
明经训之妙处。
 大学序。言气质而不言形气。中庸序。言形气而不言气质。
语粹驳之不一者。则当曰气质。 …… (第 635H 页)
 出母之子。不服外祖。而外祖犹服其外孙。何义。

父既出其母。则其子于母之本亲。固不敢服。自为外祖者视之。则依旧是外孙。而吾女之血肉也。如之何其不服也。
 衰裳。朱子曰。虽失制。受服不改。退溪则曰失制。不可不改。当从何说。
尤庵曰。服已成而中改。 朱先生
明言其不可。然斩衰之失而为齐衰。齐衰之失而为斩衰。如此大节目。何敢不改。据此则小处当从朱子而仍之。大 (第 642L 页)
 顺庵曰。以无声无臭者言之。则曰大极。曰理云云。

一理上。自其无声无臭而言之。则曰无极。自其实为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柢而言之。则曰太极。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 朱子发
明其旨曰。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化是(一作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 …… (第 559L 页)
 

星湖之徒。视顺庵为儒宗。初颇依归。后渐叛去。骎入于邪教。顺庵苦口力争。终不可得。乃抵书蔡樊庵。要与合力而共斥之。蔡以我则不暇答之。以示调停之意。顺庵知不可为。乃作诗以悼之曰。道术派分各自逃。西来一教更横豪。风吹落叶纷纷去。月照孤林孑孑高。丹灶烟消无可奈。白头力尽但号咷。不如且进杯中物。为圣为狂任尔曹。
按顺庵所辨。或不无可议者。然其苦心血诚则可见。三复此诗。不觉太息痛恨也。呜呼。古人不云乎。绵绵不绝。蔓蔓奈何。毫釐不伐。将用斧柯。履霜之渐。赢豕之孚。知者烛之。而愚者不省。仁者忧之。而顽者不恤。是以。其流之祸。毕竟滔天而不可遏。今奈国家生民何。今奈天下后世何。孟子曰。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朱子发
明其意曰。邪说害正。人人得以攻之。不必圣贤。如春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以诛之。不必士师。圣人救世立 (第 560L 页)
叹。每庸瞻怅。定性书四纸。收拾回上。笔路烂然。旧日所学。想一番精采矣。其曰忘怒则公。观理则顺者。虽自 朱子发
之。而必揭起以为一书旨归者。苟非退翁吃紧。何以及此。今观标题之意。似亦有契于此。甚盛甚盛。
答宋丈楚 (第 75H 页)
礼乐。已前简策甚多。岂是仲尼一人独力。当时皆付诸弟子编集。然后删定。(论语精义斐然成章章。)退翁曰。 朱子发
明道学之功。岂一身之力哉。当时及门之士杰然树立者。转相授受。(本集。答郑子中书。)至于讲学修德。亦必 …… (第 6L 页)
矣。然则辄之人地。原无可辅之理。此程伯子所以止言辄从父则卫之臣子拒蒯聩可也而已。未尝言拒聩而辅辄。如 文定
之云也。故语类焘录一条。以胡氏之论。为不是。而以致堂立郢为是之说。为救 (第 18H 页)
文定
之错。以是观之。其答伯崇书。辅辄之说。决是未定之论也。或疑使辄于即位之初。便迎蒯聩以入。使君臣父子之 …… (第 18H 页)
谓少子郢曰。吾将立若为后。郢辞。灵公卒。夫人曰。命郢为太子。君命也。郢曰。亡人之子辄在。乃立辄为君。 文定
亦言。辄虽由嫡孙得立。然非有灵公之命。)于父子之閒。亦无所遗憾矣。而辄不知出此。乃敢即位以违其祖。兴 (第 18H 页)
子。 劄疑。林居子谓隐者也。王文宪曰。此叹先天太极图之传出于隐者。盖指陈抟之徒。 按象山答先生书曰。 朱子发
谓濂溪得太极图于穆伯长。伯长之传。出于陈希夷。其必有考。希夷之学。老氏之学也。又考黄宗炎太极图辨曰。 …… (第 418L 页)
也。因举元公之书。字字辟佛之语(本高忠宪语。)以结之。窃谓黄氏此说。最为平正。又考刘静修言。太极图。 朱子发
谓周子得于穆伯长。而胡仁仲遂谓穆特周子学之一师。陆子静遂以朱录为有考。而潘志不足据。然其实。则穆死于 (第 419H 页)
古今之变。而详略无所折衷。则好礼者不能举。要是一病也。务末急文。则贫窭者不能及礼。是一病也。○十九板 朱内翰震。
 按此一义。详具于上四卷八板标疑。
七十六卷二板送郭拱辰序。 按陈同甫跋此序后。 (第 468H 页)
 大学或问致知条。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终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以然所当然。非谓两物。只是一理。但体用相须何也。夫所以然者。统乎

物之全体也。这里面。已合得所当然。所当然者。著于物之大用也。这上面。却带得所以然。如为子孝为臣忠。是皆当然之则。然这个孝与忠。非是自人始出来。毕竟其先元自有以子孝以臣忠之故矣。凡欲致知者。必先须理会所当然。能上达所以然。是故 朱子发
为两端。竭尽而无蕴。何如。
大意闻命。但所以然所当然。以统乎物之全体著乎物之大用为言者。主理看物则固 (第 303H 页)
者。
出处在我不在人。昔胡安国仕止久速。由道据义。行其志之所安。其出也非由劝勉。其去也不可挽留。尝谓 朱震
曰。世间唯讲学论政。当切切询究。若夫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决于人。亦非人所 (第 384L 页)
处。乐而忘食。晚又好易。未尝去手。尝曰。数则吾不知。理则程传尽之。自可乐也。诲子弟。必以小学为先曰。 朱子发
挥六经。其业固广。然只是编辑此书。其功为第一。居丧庐墓。奠具必亲执。孝慕诚敬。无所不自尽。祭式一依文 (第 175L 页)
大司宪闵齐仁。闻内旨之下。伺候于二三宰相之家。有同传令军卒。诸台谏。逡巡观望。皆失言责。请俱治罪。  文定震
怒。下公于狱。事将叵测。郑顺朋之子𥖝。谏其父曰。白某忠直。今若见杀。父将得罪万世。顺朋疏救之。  (第 246L 页)
文定
霁威。公遂得释。归坡州田舍。丁未秋。郑彦悫取良才驿壁书上之。书曰。女主执政。奸臣弄权。 国之将亡。可 (第 246L 页)
惰之习。不若使之祭之为愈也。 朱子发
纸榜行礼之变礼矣。若父子则不可异居而不奔丧。兄弟同处。而弟独设祭。则不亦无伦乎。朱子曰。今礼。几筵必 (第 149L 页)
总会者也。一边安可与总会者分两边相对乎。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之说。意必有在。而今者未得其意。只守其说。分开拖引。则岂不至于展转失真乎。朱子之意。亦不过 …… (第 93H 页)
只是有个才智。偶于此处见得到耳。窃详退溪之意。以四端为由中而发。七情为感外而发。以此为先入之见。而以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之说。主张而伸长之。做出许多葛藤。每读之未尝不慨叹。以为正见之一累也。易曰。寂然不动。感而 (第 93L 页)
若四端七情。则有不然者。四端是七情之善一边也。七情是四端之总会者也。一边安可与总会者。分两边相对乎。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之说。意必有在。而今者未得其意。只守其说。分开拖引。则岂不至于辗转失真乎。朱子之意。亦不过 …… (第 200L 页)
只是有个才智。偶于此处见得到耳。窃详退溪之意。以四端为由中而发。七情为感外而发。以此为先入之见。而以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之说。主张而伸长之。做出许多葛藤。每读之。未尝不慨叹。以为正见之一累也。易曰。寂然不动。感 (第 201H 页)
心道心。非二心也。人心道心。既非二心。则四端七情。亦非二情也。情之总名曰七情。而拣择其善情曰四端也。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云者。只是指四端之主理。七情之兼言气耳。传录未必无误。若必以七情四端分二边。则人性之本然与 (第 252H 页)
。一而已矣。吾兄何从而得此理气互发之说乎。退溪以四端为由中而发。七情为感外而发。以此为先入之见。而以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之说。主张而伸长 (第 293H 页)
为由中而发。七情为感外而发。以此为先入之见而以 朱子发
于理发于气之说。主张而伸长之。夫心必有感而动。而所感皆外物也。天下安有无感而由中自发之情乎。所感有正 (第 365L 页)